為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精神,落實《教育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國工程院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3號)要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通科仿真與高校深入實施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通過企業申報,經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專家組核定,通科仿真入圍高教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19年第二批企業名單,此次已是通科仿真第二次入圍高教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企業名單。本次獲批項目涉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及“師資培訓”兩個方面,共立項20項合作項目。通科仿真2019年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名單如下:
項目編號 | 公司名稱 | 項目類型 | 承擔學校 | 項目名稱 | 項目負責人 |
201902091001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天津城建大學 | 電工學虛實結合自主實驗系統軟件的設計與開發 | 潘雷 |
201902091002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遼寧大學 | 戲劇與影視學虛擬仿真技術教學應用研究 | 范妮 |
201902091003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大連理工大學 | 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機電類教學模式探索 | 李特 |
201902091004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大連理工大學 | 信息化背景下的虛實結合實驗平臺建設 | 馬馳 |
201902091005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大連理工大學 | 基于HTML5技術的模擬電子線路實驗遠程虛擬仿真預習軟件建設 | 商云晶 |
201902091006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 暖通綜合實驗平臺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設計 | 孟凡康 |
201902091007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大連交通大學 | 《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網絡預習平臺建設 | 邵力耕 |
201902091008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大連交通大學 | 電路原理虛擬仿真實驗 | 時維國 |
201902091009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大連海洋大學 | 風浪條件海洋調查船上作業環境的虛擬仿真試驗研究 | 付晚濤 |
201902091010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大連海洋大學 | 《傳感器原理與應用》實踐教學的網絡智能化建設 | 祝開艷 |
201902091011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渤海大學 | 信息技術下的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電子技術課程改革 | 張志強 |
201902091012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大連民族大學 | 電子工藝實習虛擬仿真技術應用實踐 | 劉忠富 |
201902091013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大連民族大學 | 基于虛擬仿真的《房屋建筑學》課程改革 | 王振 |
201902091014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鹽城工學院 | 工程力學基礎實驗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建設——實驗教學環節和實驗腳本設計 | 王路珍 |
201902091015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蘭州理工大學 | 電氣設備與電氣元器件虛擬仿真實驗項目 | 黨存祿 |
201902091016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師資培訓 | 北京理工大學 | 新工科背景下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師資培訓的探索與實踐 | 何旭 |
201902091017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師資培訓 | 大連交通大學 | 應用于《電路原理實驗》的虛擬教學技術培訓 | 劉曉博 |
201902091018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師資培訓 | 大連民族大學 | 工程測量仿真實訓項目設計與開發 | 彭永鵬 |
201902091019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師資培訓 | 浙江師范大學 | 虛擬仿真技術與高校實踐教學現代化改革師資培訓項目 | 高春甫 |
201902091020 | 大連通科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師資培訓 | 濟南大學 | 《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虛擬仿真實踐教學設計培訓 | 楊寶山 |
我公司將為已立項項目提供有效支持,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今后,通科仿真將繼續憑借自身行業優勢,投身于高校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形成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完善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